網格化管理、“3+3+X”服務模式,還有小區服務代辦站、網絡家園、淘寶愛心超市……在陝西省銅川市老城區,一系列“新鮮事”讓人耳目一新。這些為這裡的社區居民辦了不少實在事,“新名詞”的創造者是50歲的李秋蓮——王益區紅旗社區黨支部書記、社區主任。
  李秋蓮的愛動腦、肯動腦遠近出了名。到社區工作十多年來,她用心乾、用心想,把這處曾是全市綜合治理“老大難”的老式居民區變了樣——社區工作風生水起,居民生活豐富多彩,10年來無一上訪事件,無一治安刑事案件,成為陝西第一批省級文明社區。李秋蓮探索創立的一整套社區管理創新模式,被群眾形象地稱為“李秋蓮模式”。
  紅旗社區,地處銅川市中心地帶,聚集著5500餘戶、1.6萬餘人,是全市人口最密集、構成最複雜、治理難度最大的社區之一。12年前,李秋蓮被調到這裡工作。
  那時的紅旗社區,3個工作人員擠在一間不足6平方米的廢棄配電房,一套破舊的辦公桌椅就是全部家當。最難的還不在此——社區建設剛剛試點,“社區究竟是個啥東西?”他們心裡沒底,群眾更不瞭解。
  那就試著乾吧!李秋蓮自已設計了入戶摸底表,開始用“笨”辦法挨家挨戶地跑。“誰啊?”“您好!我是社區工作人員,麻煩開下門。”“啥區?”“社區!”“社區?乾啥的?”
  開始進展並不順利,“跑斷腿、磨破嘴”不說,群眾還不理解、不配合,“不就是居委會換了個名麽,查什麼戶口啊!”有的住戶甚至連門都不讓進。
  有同事打起退堂鼓。李秋蓮卻在動腦子找原因:居民不歡迎我們,還是準備工作沒做好。李秋蓮細心琢磨,拿出一套完備的入戶預案:開門怎麼說?不開門怎麼辦?遇到熱情的怎麼交流?遇到冷漠的又如何解釋?對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,都有對策。
  功夫沒白費。幾個月下來,李秋蓮跑壞了兩雙鞋子,終於摸清了1.6萬常住人口的底。也就是那時起,紅旗社區居民都知道,他們身邊來了個無論走到哪兒都揣個小本子的李主任。
  李秋蓮的小本子,是本真真切切的“民情日記”,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誰家有困難,困難大小,誰家有孤寡老人、殘疾人,現狀如何。每天工作完,她都會仔細翻閱小本子,哪些事情解決了,哪些還得繼續想辦法。
  雖然就對轄區的情況心裡有了數,但這裡人居龐雜,單靠三兩個人的力量畢竟不行。李秋蓮決定,把社區“分片包塊”,做到戶戶知情,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。
  整個社區被分為8個片,選出片長;根據單元,又劃分出不同的居民小組,選出小組長;居民小組再按一定戶數,設立黨員志願者和居民代表。這種劃分被稱為“網格化”——72個信息員對應87棟樓,管理到戶,確保每棟居民樓的事都有人操心、過問和管理。
  此外,李秋蓮不斷總結,探索建立起了“3+3+X”社區社會管理創新模式——“3線”,電話便民線、短信連心線和網絡溝通線;“3站”,社區一廳式服務站、志願者服務站和小區服務代辦站;“X”,你有多少需求,社區就能提供多少服務”。
  敢誇這個海口,因為有這個底氣:李秋蓮一手組建了社區家政服務中心、垃圾運輸隊、保險代辦點、社區法律服務所、老百姓大排檔餐館等大大小小36個便民組織,可以說“只有想不到的服務,沒有滿足不了的需求”。
  平時,常有居民來社區替別人辦事、領補貼,工作人員很為難:辦吧,怕出錯;不辦吧,又讓群眾跑了冤枉路。“能不能社區出面辦個代辦站?專為那些行動不便或沒時間的居民服務?”
  很快,一個以信息員、小區片長、居民小組組長、黨員志願者為代辦員的“小區服務代辦站”建立起來,代辦員定期上門提供各種代辦服務,服務項目達30多個,範圍涵蓋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  看到社區一些單親、離異、殘疾、下崗職工等弱勢群體需要救助,李秋蓮又嘗試著按照“你創業、我扶持”的模式,先後在社區創辦社區家政服務中心、垃圾運輸隊、保險代辦點、社區法律服務所、老百姓大排檔。幾年時間,累計幫扶居民就業近1300人,開發公益性崗位100多個,勞務輸出1000餘人,創收600多萬元。
  乾中想,想中乾。到社區咨詢、問事的人多了,李秋蓮就想著設置個熱線電話安排專人守候,隨時答疑;找人、問路的多了,她就繪製一幅社區示意圖;周圍行騙、鬧事的多了,她想著要編寫一個《治安綜合治理小常識》;需要辦各種證的多了,她又設計製作了“社區服務指南”……
  大伙兒都說,李秋蓮就是這麼一個時時用心、事事用心的人。
  很少有人知道,由於積勞成疾,李秋蓮一側腎臟已經壞死。單腎工作的她,硬是將當年不起眼的社區平房,擴建成現在1100平方米、功能齊全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。而她本人,也贏得了“全國就業先進工作者”、全國“三八”紅旗手、陝西省勞動模範等榮譽。
  對此,李秋蓮卻看得很簡單:“其實沒什麼,就是‘用心’乾。只要用了心,就沒有乾不好的事。”  (原標題:李秋蓮:“民情日記”里創新社區管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w18cwyj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